杂学
唐尚珺宣布继续复读,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剧1
浙江一女孩赶来进厂,却因长相漂亮被拒绝:说我不像来打工的!
有没有什么神反转的恐怖故事?
中国有哪些恐怖或鲜为人知的杀人案件? - 知乎
你曾经做过最羞耻的事是什么? – 故事档案局 的回答 – 知乎
开锁匠
1.一己之力干翻学生会
2023-11-22:01. 万恶的蜂窝煤
2023-11-22:02. 死小孩
2023-11-22:03.别信小孩
2023-11-22:04.怪味
2023-11-22:05.转角奇谈
2023-11-22:06.水鬼
2023-11-22:07.悲伤纸人
2023-11-22:08.恩人
2023-11-22 :有哪些邪性荒诞的民间故事?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1 节 山羊的脚印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2 节 村口的猪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3 节 宿舍楼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4 节 稻田地里的狐狸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5 节 剃头匠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6 节 茅坑里的黑鲶鱼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7 节 布娃娃
2023-11-22:民间恐怖故事:第 8 节 村口的米缸
2023-11-27:01.有哪些诡异邪性的民间故事?
2023-11-27:02.有哪些诡异邪性的民间故事?
2023-11-28:01.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能拯救大明吗?
2023-11-28:02. 阴阳犬
代码1111是什么违章?-汽车之家
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
-
+
首页
2023-11-28:01.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能拯救大明吗?
清军第一次入关时,崇祯就差不多回天乏力了。 但要是换成太祖重八,那大明就还没完。 崇祯三年,大太监曹化淳发现陛下变了。 不仅翻遍本朝大事记,一边星夜召回了袁崇焕的座师孙承宗,一边不动声色地收了内阁的票拟权。 但他不知,他面前的皇帝早已不是崇祯。 而是开局一个碗的太祖,朱元璋。 崇祯三年二月。 北京城覆盖着皑皑白雪,地上的积雪被踩实之后,道路变得又脏又滑,更添有厚重大雾,过往行人每一步都走得万分小心。这样的雪雾天气从万历朝开始骤然加剧,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应天受命之后,天气越发极端,过去的这三个冬天一个比一个难熬。 大明朝的气运也像是被冰封住一般,年轻的崇祯皇帝走在上面,每一步都步履维艰。去岁,金国大汗皇太极亲率大军突破长城,兵锋直抵京师。直到前些日子,皇太极扫荡了一圈京东诸镇之后,方才尽兴而归。 乾清宫里,内阁阁员们早已退去。朱由检把他们召到这里,是想要个办法,一个惩前毖后的办法。只是这些人,惩前的本事通了天,谈到毖后,谁也说不出话来。朱由检看了心里实在来气,脸色平静地说了句:「诸位辛苦了。」便让他们退下了。 大殿之上,只剩朱由检安静地坐着,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御座的把手: 「若是太祖来坐这把椅子,解得了这江山愁么?」 这一日的大雾出奇厚重,从窗隙门缝中漫了进来,偌大的乾清宫被塞得满满当当,朱由检也被笼罩其中,一时间看不清他身在何处。 「怎么六月还这么冷?」 睡梦中的朱元璋翻了个身,带起了被子的一个角,凉风找到了去处,一股脑地往里钻,把朱元璋从梦里叫了起来。 半梦半醒间,朱元璋感觉身体的病痛和疲劳都消失了。 「这是老天爷要给咱一个机会吗?」 朱元璋崛床而起,痴痴地望着自己的双手,他松弛的皮肤重新变得紧致,那颗历经风雨的心脏又开始热烈地跳动,他的身形不再佝偻,这副身体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! 「拿镜子来!」 当值太监王承恩听到主子呼喊,急忙寻得镜子,双手捧着送到朱元璋面前。 朱元璋抬起了头,当他的目光和镜子中反射的虚像交汇的时候,朱元璋激动的心情冷却了下来。镜中人看上去大概二十来岁,比自己是端正了许多。大概是得到了优渥的供养,这张脸细嫩非常。只是眉头与年纪不符的皱纹,使得干净白皙的脸上多了一丝愁苦。不过这丝苦相倒是有点朱元璋的神韵。 趁着皇帝看镜子的工夫,王承恩眼睛一瞥,一旁的小太监心领神会,将大氅轻轻地覆在了朱元璋的肩上,这打眼的明黄色已然回答了朱元璋他的身份。只是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,会本能地和周围事物保持距离。 「你跟我几年了?」朱元璋看似漫不经心地问。 「回皇上,崇祯元年奴婢随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进宫伺候皇上,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。」王承恩手捧着镜子跪在地上,身子一动不动。 【崇祯?】朱元璋暗忖,【这崇祯一当皇帝,就把这个叫曹化淳的召进宫中,这人应该是崇祯皇帝的心腹。】 「司礼监是什么时候设的?」司礼监朱元璋是知道的,不管现在是哪朝哪代,司礼监最开始设立是在洪武朝。 「从太祖洪武十七年到现在,两百……两百四十五年了。」 每朝每代都有太祖,但若省去国号,那必定是本朝太祖了。 大明的国祚绵延了两百多年,比他亲手终结的蒙元长了两倍不止,朱元璋甚是欣慰。想想当初在腥风血雨中打下了江山,又在腥风血雨中巩固了基业,甚至为子孙后代勾勒了线条。朱元璋明白守业的艰辛,明白这两百多年里,他的后继者们一定面临了不少艰难险阻,但好在他们经受住了考验。 江山还在朱家人手里,朱元璋的戒心渐渐放了下来。 「撤了吧,把从洪武朝开始的历年纪要拿来。」 历年纪要在印绶监备着,以供皇帝随时调阅。王承恩不敢离开皇帝身边,便差小太监去取。 「皇上,奴婢先伺候皇上更衣吧。」王承恩小心地说道。 更衣用膳之后,王承恩将朱元璋引到乾清宫正殿。从洪武元年到崇祯三年,大明王朝二百六十一年的兴衰荣辱被浓缩成十六本小册子。或厚或薄,全都整整齐齐地摞放在御案之上。 朱元璋此时的心情就像是等待科举放榜的士子,既想皇榜早些张贴,又担心名落孙山。朱元璋倒不是担心自己,他的是非功过,他自己心里有数。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皇太孙朱允炆,他想看看自己这个孙儿做得怎么样。 洪武年间的纪要被朱元璋草草略过,江山是他打下的,人也是他杀的,功也好,过也好,朱元璋全都认了。只是这建文朝薄薄的小册子一拿在手上,朱元璋的心脏就剧烈地跳动了起来,像是喉咙被人勒住,有些喘不上气。他把册子倒扣过来,翻开了尾页。 日暮逐燕,逐燕日高飞,高飞上帝畿。 「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,大内火,建文帝自焚。」 【大内火,建文帝自焚。】八个烧红的铁字烙在了朱元璋的心口上,手指已经穿透了书皮,薄薄的小册子像一捧黄土一般被他紧紧抓在手中。他在想自己是哪个环节没有掌控住,才让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孙子! 他又能做些什么呢?当时已是他的身后事,现在更是两百年前的生前事。 「咱眼睛有些酸,你来念给咱听。」 王承恩领了命,小心翼翼地拿起永乐朝的纪要,高声读了起来。 朱元璋听不见他念的是什么,只是站起身来,走到殿前,想要推开殿门。 「皇上,外边天太冷了。」王承恩轻声提醒道。 「你念。」 王承恩不敢执拗,继续高声朗读起来。 一旁伺候的小太监不敢让皇帝亲自开门,先朱元璋一步将殿门打开。 北京的风不同于南京,十分干冷凌厉,朱元璋就这么负手站着,任由寒风穿透他的骨肉,将他千刀万剐。 天气实在寒冷,不多时王承恩捧着书的双手就冻得通红,他虽然竭尽全力让声音保持平稳,但换气时轻微的颤抖还是遮盖不住。 微弱的异常打断朱元璋的思绪,把他从惆怅中拉了回来。虽然身体是二十岁的朱由检,但心里毕竟是一个古稀老人。老人家的慈蔼让朱元璋不想再苛责别人。朱元璋用手指了指殿门,示意小太监将殿门关上,又指了指火盆,让小太监把火盆端到王承恩身边。 朱元璋回到御座上,仔细听起后面发生的事。 两百多年的纪要厚厚一摞,王承恩念了好几天。 王承恩读到仁宗朱高炽的时候,朱元璋想起了那个胖小子:【这小子仁厚,能当个好皇帝。】再后面的人,朱元璋就认不得了。「仁宣之治」稍微舒缓了朱元璋的惆怅,听到朱瞻基有很高的书画造诣的时候,朱元璋感到出乎意料。再后来,「叫门天子」朱祁镇在土木堡大杀特杀,杀得朱元璋目露凶光,直到于谦力挽狂澜,才让朱元璋松了一口气。可恶的是,这朱祁镇又复辟了,朱元璋心里一颤:【要糟!】果不其然,朱祁镇冤杀于谦,朱祁镇完成了对朱元璋的双杀。好在朱见深、朱佑樘父子拉了他一把,才不至于被朱元璋开除朱籍。「死得其所」的朱厚照在朱元璋心里布上了一层阴霾,李世民喻民以水,这天子落水可不是好兆头。朱厚照没有儿子,皇位到了他的堂弟朱厚熜屁股下,谁知这个天子不爱御座爱蒲团。虽然朱厚熜的政绩尚可,他的儿子朱载垕也尚可,但是从他的孙子开始,各有各的荒唐。朱翊钧争了几十年的国本,把张居正攒下的底子都争完了。朱常洛、朱由校让朱元璋在心里暗骂:【这是什么怪物?】 念到崇祯朝的时候,王承恩小心翼地问:「皇上,还念吗?」 朱元璋已经听得心烦意乱了。他大概知道了他面临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。他叹了口气,让王承恩继续念下去。 朱由检翦除了身旁的巨蟒,但来自黑山白水的皇太极正虎步关东。饶是他明太祖雄才大略,到了崇祯年间,也没有「使日月幽尔复明」的把握。只是,摆摊子的是他,收拾摊子的也是他。既是无奈,也是不幸中的万幸。 【这个开局可比当初一个碗强太多了。】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! 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,这件事不可能就这样罢了。兵部尚书王洽在狱中奄奄一息。皇太极突破的蓟镇防区主官刘策,正月里就被杀了头。这还不算完,言官们弹劾的奏疏纷至沓来,大多指向已经下了锦衣卫诏狱的蓟辽督师袁崇焕。 袁崇焕是朱由检亲命的封疆大吏,内阁拿不定主意,司礼监也做不了主,秉笔太监曹化淳只得把奏疏往御前送。 大雪初停,整个紫禁城白茫茫一片。但天宫毕竟与凡间不同,宫里的路早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。负责宫中扫除的直殿监小太监们跪在地上擦了一遍又一遍,倒不是真要从这地砖上抠些金子下来,只是担心哪个贵人脚下失算,他们自然是要拿命去担待的,直殿监那掌印的祖宗怕也是跑不了。 曹化淳一路疾走,擦地的小太监们都闪在一旁,嘴里轻呼老祖宗。曹化淳不看不答,径直走到乾清宫殿门外,正了衣冠,对着紧闭的大门跪拜道:「皇上,奏章送到了。」 殿门徐徐打开,来开门的是王承恩。王承恩举止恭敬,但在皇帝面前,不是他和曹化淳客气的时候。曹化淳把奏章送到御前,朱元璋头也不抬,只是轻声说了个「好」,便开始翻阅奏章。 「袁崇焕之案兹事体大,皇上要早些拿主意。」从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起,每每有事都会问问曹化淳的看法。曹化淳以为这次也不例外,便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。 话是平常话,但朱元璋觉得,朝堂上的事不该由一个太监来说。 「你在催咱吗?」朱元璋没有抬头,语气也听不出是在生气还是在说笑。 这话落在曹化淳身上,他知道魏忠贤是怎么死的。 曹化淳不敢怠慢,连忙跪在御座前:「奴婢不敢,只是袁崇焕谋反,群臣愤慨,内阁也不敢乱拿主意,只好来请圣裁。」 「那就是内阁在催咱了。」 「几位阁老也是在尽臣子的本分。」 「行了,起来吧。」朱元璋拍了拍曹化淳的肩膀。 曹化淳站了起来,却不敢再说话了。 「你跟着咱这么些年,是忠的。」 曹化淳听了这话也不再猜,跪就是了。 朱元璋不管他:「要议个封疆大吏的罪,内阁该来御前亲自议,不该找你来通气。你是个老实人,不要帮着他们,你听明白了吗?」 曹化淳一边磕头一边回话:「奴婢明白,奴婢愚蠢,这就回司礼监反省。」 「好,别再跪了,地上凉。」 曹化淳按照典籍中记载的礼仪谢恩,每一个动作都做得条理分明、清清楚楚。从此便不再说话,如同他十七八岁陪侍襁褓中的五皇孙朱由检一样,四十一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、东厂提督面色谦卑地站在皇帝身旁,静静等待皇帝的圣意。 这一日主仆再无答对,直到朱元璋将批好的奏章和阁票递给了曹化淳:「袁崇焕一事暂且留中,这些你发还内阁。」 「是。」曹化淳双手去托住皇帝递过来的奏章和阁票,可朱元璋迟迟没有松劲。曹化淳僵在那里一呼一吸的时间,察觉到奏疏和阁票并没有落在他的手上,于是高声答道:「是,这就发还内阁。」 奏疏和阁票应声而落,曹化淳像是抱住襁褓中的朱由检一样,稳稳地接住了。 这一日风雪依旧,可浓雾却散开了。 这一日晚些时候,司礼监批红的朱笔送还了乾清宫。 鲜血一般的红墨在内阁的墨书小票上批了个「好」。 朱元璋的字迹和朱由检的不一样,所以批红只写好和不好。好的当然好,不好的就让内阁来自己面前议,议到好为止。初时,内阁以为是皇帝这些天尤其勤政,但天天如此、票票皆批,这才反应过来,皇帝把批红权给收了。 臣子最要紧的功夫,就是揣测皇帝的心思,内阁都是此间老手。不知道哪个有心的阁员,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。有好几个言官上疏夸赞皇帝剪除阉党雷厉风行,又论证说天津和肃宁挨得近,肃宁的邪气飘到了天津,最后把矛头指向大太监曹化淳。当然更重要的是,他们不会放过这个把政敌打成阉党余孽的机会。 这一日议事的时候,朱元璋把曹化淳叫来御前,他当着内阁阁员的面喝了一口茶,又把这剩下的茶赐给曹化淳喝了。内阁自然看明白了,宫里是稳的。回去以后,阉党余孽少了很多,天津也重振了浩然正气。 骂曹化淳的奏章是少了很多,骂袁崇焕的奏章却不见少。朱元璋一再留中不发,不是护着袁崇焕,而是皇太极在东北虎视眈眈,他要先稳住自己最后的长城。 召孙承宗面圣的诏书已经送往通州,通州离京师不远,但一来一回怎么都得到晚上了,朱元璋在旨意中特意交代了:【朕今日睡不了。】 他本来也睡不了,朱元璋每篇奏章都要亲自批红。批不了好的,不管多晚都要让内阁派人来议,内阁值班成了常态。内阁阁员们可不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时间久了,内阁也吃不消。 朱元璋更烦,这个票拟着实耽误工夫。 晚上的乾清宫万籁俱寂,朱元璋大老远就听见脚步声,听得出来脚步声的主人尽力在走,却走不快。朱元璋让王承恩端了个矮墩候着。 脚步声在殿门外停住了,朱元璋朗声道:「督师不必行礼了,进来吧。」如此天恩让孙承宗心中一颤,挺直了略有些佝偻的背,颤着声回话:「皇恩浩荡。」 殿门徐徐打开,王承恩上前搀扶,孙承宗轻轻拍了拍王承恩的手,王承恩会到意,低着头退到一边。 夜晚光亮毕竟不如白天,即便乾清宫也是如此。殿门一开,带起微风,吹得殿中灯影斑驳,在殿中摆好的矮墩上错落交替,也在孙承宗心里激起了骇浪。 孙承宗立时下拜,整个身子覆在了乾清宫的金砖之上:「臣孙承宗叩见陛下。」 「说了不必,督师在抗旨吗?」朱元璋发了狠话,语气却是听得出来的柔和。在场人都听出来了,孙承宗这趟深夜进宫,是得着天眷了。 但话是落在孙承宗身上,他万不能这么想。皇帝说了抗旨,那就是抗旨:「罪臣孙承宗万死不敢。」 「那就好。」朱元璋点了点头,「督师无罪,你我君臣间要说的话很多,有个墩子舒服些。」 伺候的小太监趁着君臣答对的时候,轻手轻脚地去关门。 殿门合上,又有风来,带动灯火闪烁。 孙承宗抬起了头,圣颜未改,有龙在乾清宫上盘旋。 朱元璋看向了孙承宗,老臣初见,有虎在殿中俯卧。 乾清宫中没有旁人在场,君臣也已互换了心意,繁文缛节少了很多。 孙承宗在矮墩上坐定,先开了口:「陛下召臣,是为光复四城之事吗?」 朱元璋笑了笑:「四城要收,皇太极想用关内四城在咱心上打进一颗钉子。但此次借道蒙古来犯,路途遥远,补给曲折,他的主力已经撤走,光复之事,督师费心。」 「是。」孙承宗来时便猜想皇帝必问光复四城之事,心中已准备好了答对。皇帝既已明晰了要害,战术上的事就不必再说给皇帝听了,只是默在那里,等着皇帝发话。 「督师,」朱元璋继续说道,「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太多,咱抵挡不住。」 「陛下,臣和袁崇焕有牵连。」孙承宗说话也大胆了起来。 「不说杀他,那是要留了。」朱元璋的语气听不出起伏,「督师是觉得袁崇焕不该死吗?」 「袁崇焕有用。」孙承宗站了起来,拱手下拜。 朱元璋想讲话,话又退了回去:「哦?」 孙承宗没有抬头:「陛下,袁崇焕是死战之将。努尔哈赤连连进逼,大明节节败退,军心被打散了,朝臣被打怕了,民心也被打坏了。努尔哈赤打到宁远,经略高第命大军尽退关内。宁远被围,关上不发一员相救。袁崇焕死战不退,才有宁远、宁锦二捷,才有军心重振,人心再聚。哪怕是皇太极来犯,那也是从袁崇焕手上过不来,才不得不绕远路借道蒙古。袁崇焕在山海关,军心就聚在山海关,袁崇焕在宁远,军心就聚在宁远,袁崇焕在……」 「袁崇焕在狱中,」朱元璋打断了孙承宗,质问道,「祖大寿就临阵脱逃?」 孙承宗的声音也大了起来:「臣可节制袁崇焕!」说罢,朝着朱元璋,把头重重地磕在地上。 乾清宫陷入了沉默,只有余响在回荡。 朱元璋从御座上站了起来,走到孙承宗面前。 孙承宗不敢抬头。 「督师要节制蓟辽。」朱元璋说话的声音软了下来,他躬下身把孙承宗扶了起来,「督师为国进言,咱很感激,可是督师忘记蓝玉了吗?」 承着朱元璋的力,孙承宗站了起来,却依然没有抬头:「陛下,袁崇焕不是蓝玉。」 「杀他已非杀他!」孙承宗站了起来,朱元璋依旧没有放手,「督师是文臣武用,又上过魏忠贤的东林点将录,知道朝中的艰辛。皇太极蹂躏京畿,民心惊惧,朝臣震荡。在他们心中,长城是不可能被突破的。只要长城还在,不管关外如何纷争,他们仍然可以踏踏实实地过日子。现在他们亲眼看见金国的战马在他们的田亩中践踏,亲眼看见金国士兵挥舞着刀枪掳走他们的亲人,这座心中的长城轰然倒塌。咱要让他们踏实过日子,只有在他们心中重建一座长城,只有骗他们,长城仍在,长城仍旧固若金汤。金军能攻破长城,全是因为人是坏的。这个坏人要位高权重,只有位高权重的坏人纵敌入关,金军才能攻破长城!所有的事都是袁崇焕欺君误国,所有的事都只能是袁崇焕欺君误国!皇帝现在把坏人杀了,长城仍在,长城仍旧固若金汤!」 「大明朝已然风雨飘摇,千疮百孔,督师体会犹深。」孙承宗还是没有抬头,但朱元璋抓着孙承宗的手,能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,「咱听过一个道理,与其缝好裤腿上的一百个窟窿,不如先把腚补上。」 「皇太极是个聪明绝顶的赌徒,他赌蒙古不会断他的后路,他赌京师是关宁军所必救的。皇太极此番问天,赢得彻底。从此之后他往上走,咱往下沉。他回到沈阳之后,整个金国都将聚集在他的旗帜下,他有足够的威望巩固他的权力,整合他的国家,肃清他的两翼。当他真正拥有一个帝国的时候,他还会来赌,赌大明油尽灯枯,赌他和咱谁是天命!」 「在他拥有一个帝国之前,我们还有机会。这也是唯一的机会了。皇太极以兵戈问天,咱一定要用兵戈答他。盛衰易势,此起彼伏,拖只会拖死大明。」 朱元璋放缓了语速,也放开了扶着孙承宗的手。 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,请督师为咱稳住关宁,将关宁之骨梗在山海之间,这是咱唯一的长城了。」 朱元璋死死盯住孙承宗的眼睛,孙承宗再也不能以君臣礼节躲避这双眼睛了。
仄言
2023年11月28日 09:59
转发文档
收藏文档
上一篇
下一篇
手机扫码
复制链接
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
复制链接
Markdown文件
分享
链接
类型
密码
更新密码